在上海地区曾有过许多类型的帆船,如沙船、七扇子等。而绍兴船,这是一种起源于绍兴,适用于杭州湾异常航行条件的优秀基本船型。选择这样一种船型来制作模型,还在于这种船型是采用几个世纪以来的传统方法建造的。之所以几个世纪没有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船型经过了长期的风浪考验已臻完美;另一方面,出于对传统的敬畏,害怕随便更改会惹恼神明而导致灾祸。
绍兴船的诞生地是曾经非常有名而且重要的贸易港口绍兴。这个城市现在离海洋很远,那是因为沧海桑田――钱塘江的泥沙沉积改变了周围的地形地貌。而且,京杭大运河使得杭州成了位于上海南部的浙江省最重要的贸易中心。这种自然和社会经济的综合变化,使得船型的命名也由“绍兴船”变成了“杭州船”。但是要正本清源的话,还是应该称其为“绍兴船”。
绍兴船是独特的,因为它航行的航道是在波涛汹涌的钱塘江上。钱塘潮是天下闻名的自然景观,这是因为钱塘江口形同漏斗,在开口的舟山群岛处宽度大约为160公里,而到了杭州附近大约只有3公里。涨潮时,溯江而上的海潮在下泻江流的頂托以及后面不断涌来浪潮推动的双重夹击下,在收窄的江面上引起了海啸般的涌浪。这在每年秋季阴历8月18日前后达到顶点,可以形成高达10米以上的“水墙”。每年这个时候,总是吸引了大批人群远道而来,集合在堤岸上欣赏这种自然奇观。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也留下了许多借景抒发情感的咏潮佳作。
但是,钱塘潮并不总是那么富有诗意的,自古以来,钱塘潮照例会在春秋两季夺取数以千计的生命,直到人们开始修筑沿岸的长堤来抵御波浪的破坏力量。现在,长堤溯流而上大约200公里到海宁,离开杭州大约40公里。自从1200年前开始修建堤岸以来,拯救了许多岸上居民的生命。而在钱塘江上搏命的船民们只能与船同生死共命运了,绍兴船因此也被称为“劈波斩浪的帆船”了。
当钱塘潮到来的时候,船会怎样呢?有多种描述,其中,《 The Junks and Sampans of the Yangtze 》( 长江之帆船和舢板 )的作者沃斯特先生在其另一本著作《 The Junkman Smils 》(“汉船迷”笑了――因为沃斯特先生长期痴迷于中国帆船,他的海关同事们给他起了个雅号Junkman,即“汉船迷”)中的描写是最为生动的:“船在潮平时分来到了钱塘江,靠着堤岸停泊。这时开始退潮了,他们在礁岩上住下了,离开堤岸有一定的距离。后来,潮水来了,在水平线处可以看到一条白线。奔腾而来的浪潮在外侧涌来潮水的推动下,升到了30英尺(注:约9米)高。咆哮的潮水在顶端破碎,在杭州湾连续的峡谷里变得越来越高。当狂喊乱叫的船员们试图将他们的船从停泊处避开时,灾难降临了――木船在瞬间就粉身碎骨,漂浮在通向杭州水路堤岸边的漩涡里。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碎片散布了大约20英里(注:约32公里)的上下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