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比王 发表于 2009-9-26 17:34:42

社区“巧手”打造千艘古代船模

社区“巧手”打造千艘古代船模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page_26/200909/W020090923256209032215.jpg
□张玉琪在自己的工作室内制作模型
□晨报记者 孙 磊 摄影报道
    从象牙雕刻工到木模工,再到船厂的船模组组长,而今又是陆家嘴街道工艺礼品服务社的成员,家住浦东梅园新村的张玉琪没多少人知道,如果不加上“船模”这个关联词,甚至在网络上也很难搜索到他的信息。然而,多年来,这双巧手已经制作了数千艘古代船模,除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外,在一些名人的收藏中以及近日一些社区的工艺品展览中也都能看到他的作品。
    近日,他将以两件得意之作——“耆英号”帆船的模型以及“五桅沙船”的模型,参加虹口区、浦东新区以及静安区的多个民间工艺精品展览,希望能借助这些模型向市民打开一条了解古船文化的“航道”。
走出工厂进入社区
    这几天,张玉琪几乎不眠不休地在赶工,先前制作的一艘“五桅沙船”模型还被摆在虹口区文化馆内参加家庭工艺品收藏品的展览,过两天还要参加浦东新区的一个文化藏品展,“耆英号”的模型准备就绪,就等着另一艘“五桅沙船”尽快完工,真的有点不亦乐乎的感觉,乐的是能把这些船文化展示给更多的老百姓,“离开了工厂后,反而能专心做古代船模了,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去向别人展示。”
    其实,张玉琪的经历并不特别,1955年出生于上海的他自小喜欢各类民间艺术,和当时许多人一样也对翼风航模着迷。1972年,他进入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作,而后又调入上海船厂。象牙雕刻的工作经历,使他走近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领域;而木模工的工作又为他提供了精确放样、准确缩比、精心选择、精细加工的锻炼。船厂组建船模组后的一次中国帆船模型复原制作任务,使他第一次被古代船舶深深吸引。
    今年年初,船厂将模型组等辅助部门分流出去,张玉琪便转入了陆家嘴街道,为了继续研究古代船舶,他自己在天章记录纸厂内租了一间工作室。
多年走南闯北寻古船
    作为上海船厂船模组组长,20多年的工作历程中,张玉琪接触的大多是一些现代船舶、万吨轮这样的模型,但他却从没放弃过对古代船舶模型的追求。为了解更多古代船舶的结构细节,他走南闯北,寻访考察,到广西、浙江等地寻找现存古代船舶,用相机将船头船尾的结构拍个仔细,还收集到了珍贵的“南船记”、“龙江船厂志”等古籍和资料,并花去几千元从国外购买“扬子江的帆船和舢板”、“扁舟过三峡”等很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随着了解的深入,他越来越觉得现代科技进步的同时,研究古帆船的人正在变少,为了向普通人还原真实的古帆船模样,他决定通过仿真模型的复原制作来展现可能消逝的造船工艺和古船风貌。
    目前,他所制作、复原的帆船模型与船用属具已经达到几千件,其中一些作品还先后为10多家博物馆收藏和展示。
日夜赶工为参与世博
    接受记者采访时,张玉琪面前摆着一艘一米长的船模,手拿刀片削着一根竹签,他指了指船尾极小的一点对记者说,“这船上的小竹钉就是我自己用竹签削出来的,每一根都是。”记者大致数了数,半边船身就排列着几百个小竹钉,表面镶进船身,摸起来平滑得没有一点凹凸,再看看那根待削的竹签,其中花费的功夫可见一斑。
    做完这艘参展模型,张玉琪还要赶制一批礼品船,把“五桅沙船”制成小模型,放在透明的玻璃瓶中,他告诉记者,这批礼品船不是别人定制的,而是自己为世博会提前准备起来的,希望有机会能成为赠送给游客的礼品。“我希望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游客也能得到我制作的沙船。”

=====================================================

在网上搜到的一篇报道,老张很忙啊!
期待明年的世博会,希望可以再看到老张!

绥江浪 发表于 2009-9-26 18:23:05

aucmaswcw 发表于 2009-9-26 18:35:09

zhf1313123 发表于 2009-9-26 19:00:20

5imx 发表于 2009-9-26 19:16:07

芝华士 发表于 2009-9-26 19:21:36

天章记录纸厂内租了一间工作室 上海的朋友可以去参观了,哈哈

mayday 发表于 2009-9-26 19:25:14

saill 发表于 2009-9-26 19:44:27

old_cobra 发表于 2009-9-26 19:53:37

挪亚作舫 发表于 2009-9-26 21:09:34

学习,致敬!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社区“巧手”打造千艘古代船模